中國經濟何以應對增長失速?

2012-10-22 09:59:16    來源:蘭瑞環(huán)球


凱恩斯說:"長期中我們已經死了"。這句話并非標榜"長期無用論",而是潛在強調了長期和短期的共生、共存、共振與共變,對實體經濟而言,致命的,往往并不是長期病患,而是長期病患和短期病痛的效應疊加和影響擴幅。令人擔憂的是,當下中國經濟可能正處于這樣一種長短期因素共同作用下的黯淡時期。2012年10月18日,國家統(tǒng)計局公布了最新的核心數據,第三季度,中國GDP增長7.4%,繼續(xù)呈下滑態(tài)勢,鑒于此前IMF和世界銀行也已將中國經濟增速下調至7.8%和7.7%,因此,2012年全年中國經濟增長數據"破8"幾無懸念。

■中國經濟的三重壓力

"破8",貌似是輕描淡寫的數據變化,實際上卻意味深長:其一,如若"破8",這將是新世紀以來中國經濟增長數據最差的年度表現。其二,即便在全球經濟衰退0.57%的2009年,中國經濟增速依舊增長了9.2%,而在全球經濟有望增長3.28%的2012年,中國經濟卻邂逅了"破8"。其三,如若"破8",2012年的增長數據將較1980-2011年間中國經濟10.01%的平均增速低超過2個百分點。由此可見,"破8"的背后,中國經濟相對于潛在水平表現出失速特征,中國經濟相對于全球水平表現出補跌特征。那么,為什么2012年中國經濟的整體表現不盡如人意?拉長視角看中國趨勢,失速的根本原因是,中國經濟面臨著結構性放緩、周期性放緩及其相互作用導致影響疊加的三重壓力。

首先,中國經濟面臨著結構性放緩的壓力。結構性放緩是長期制肘因素作用的結果,這些因素包括:一是伴隨著人口增速和人口結構的變化,推動中國經濟長期增長的人口紅利正在逐漸減小甚至消失;二是伴隨著經濟金融體制改革的成果積累以及重大政策突破瓶頸期的漸次到來,推動中國經濟長期增長的制度紅利也在逐漸減??;三是伴隨著國際資源價格的水漲船高、國內資源開發(fā)的潛力漸降以及工人工資的不斷上升,推動中國經濟長期增長的成本優(yōu)勢正在逐漸削弱;四是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多年演化以及國內經濟金融風險的逐級釋放,中國投資與消費、內生與外生、城市與農村、實體與虛擬的結構性失衡尚未明顯緩解,甚至有所深化。

其次,中國經濟面臨著周期性放緩的壓力。周期性放緩是短期需求不足作用的結果,短期需求不足的成因包括:一是伴隨著次貸危機和債務危機對實體經濟的影響日益沉淀,2012年全球經濟增長從歷史趨勢線上方逐步位移到下方,中國外需增長承壓較大;二是伴隨著"主動"調整經濟結構的推進,中國內需也在引擎轉換過程中承壓明顯;三是伴隨著長期10%高增長積累的動能周期性下降,中國經濟自然減速的內生要求愈發(fā)強烈。

此外,中國經濟面臨著結構性放緩和周期性放緩共同作用、效應疊加的壓力。結構性放緩和周期性放緩的并存,給兩者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催化創(chuàng)造了少見的歷史環(huán)境。兩者效應疊加的方式包括:一是通過概念模糊滲透,心理沖擊雙向疊加。由于周期性放緩和結構性放緩并存導致增長數據明顯下行,市場容易將長期因素和短期因素相混淆,一方面,可能將長期結構性風險視作迫在眉睫的沖擊,另一方面,又可能將短期周期性風險視作根基性的結構問題,雙重誤解導致市場放大了對長期風險和短期風險的整體恐慌,使得經濟信心受到額外打擊。二是通過彼此深層作用,風險構成更趨復雜。一方面,經濟的周期性放緩導致部分結構性問題更加突出,另一方面,經濟的結構性放緩給周期性放緩的簡單應對模式提出了更大的挑戰(zhàn)。

■中國經濟的應對之策

在結構性放緩與周期性放緩及其"1+1大于2"效應疊加的三重壓力之下,從年度視角審視,中國經濟的現在和未來都面臨著較大挑戰(zhàn)。那么,中國經濟該如何應對?

直面結構性放緩與周期性放緩并存的復雜局勢,中國經濟的應對不能是簡單的"兵來將擋水來土掩",而是需要在矛盾叢生、不確定性林立的背景下明確應對的核心策略、政策搭配和具體落實。首先,必須認識到,一勞永逸地解決所有問題的方案是不存在的,決策者必須有所為有所不為,分清輕重緩急,明確重點著力方向,針對不同風險構成的形成期間、作用機理、影響期限和治理成本確定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值得注意的是,當前的形勢是兩種放緩帶來了三重壓力,如果不能迅速、同時化解結構性放緩和周期性放緩,那么就有必要將重心放在有效化解其中一類放緩上,將三重壓力轉變?yōu)橐恢貕毫?。從排除法看,結構性放緩是由長期結構性失衡導致的,短期應對難以對長期風險快速生效,因此,現階段政策應對的核心有必要放在化解周期性放緩上。

接下來,應對周期性放緩,必須也要找到需求提振的短期突破口,即在消費、投資和出口三駕馬車中,明確政策發(fā)力的短期主要方向。還是使用排除法,先看消費,消費提振并不是短期內能夠有效達成的,原因在于中國儲蓄率難以快速下降,1980年以來中國儲蓄率始終波動上升,2006年以來中國儲蓄的GDP占比甚至一直居于50%以上,2011年為51.35%,提振消費需要在長期內逐步降低居高不下的儲蓄率,但由于結構性風險普遍存在,社保的完善以及中國傳統(tǒng)消費習慣的改變需要一個長期過程,壓降中國儲蓄率并非短期之功。再看出口,出口長期內受到比較優(yōu)勢變化和民族品牌競爭力演化的影響,短期內則受到外需和匯率的影響,而全球經濟的羸弱導致外需難以快速恢復,近期人民幣有效匯率也在經歷過一小段時間的貶值后重新回到升值的長期通道內,對短期出口提振更添壓力。因此,排除法之下,只有投資可以成為迅速緩解周期性放緩壓力、扭轉三重壓力格局、為應對結構性放緩贏得時間的短期重點著力點。

事實上,盡管近來社會上對投資拉動短期經濟復蘇存在較大爭議,但有三點值得強調:其一,通過排除法分析,提振投資是短期發(fā)力的必然選擇,雖然會給結構調整帶來些許壓力,但兩害相權取其輕,改變兩種放緩引致的三重壓力格局,對中國經濟而言刻不容緩。其二,提振投資中國尚有余力,根據IMF的數據,2012年中國投資的GDP占比可能將為47.78%,依舊低于同期50.09%的儲蓄率預估值,從儲蓄和投資對比看,投資并非太多;此外,2012年中國財政赤字的GDP占比預估值為1.3%,中國負債率預估值為22.16%,均大幅低于國際警戒線和西方發(fā)達國家的平均水平,盡管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始終存在,但從全局看中國財政狀況依舊良好。其三,值得強調的是,提振投資不僅是短期需要,也是中國城鎮(zhèn)化、工業(yè)化進程持續(xù)推進的長期需要,而提振投資與應對結構性放緩、促進長期可持續(xù)發(fā)展并不矛盾,關鍵是在提振投資的同時以多種方式促進長短期的和諧共進。

具體而言,為化解風險、實現長期可持續(xù)發(fā)展,有幾點需要額外強調:其一,要注重發(fā)揮民間資本、微觀力量在提振投資過程的重要作用,培育投資增長的微觀基礎;其二,要注重投資內部的結構調整,在短期提振投資的同時加大對重點區(qū)域和新興產業(yè)的長期扶持,以投資促轉型;其三,要在短期提振投資的過程中注重民生福利的改善,加快保障房建設,提高城市基礎設施完善度;其四,要在短期提振投資的過程中注重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及其他宏觀調控政策的分工搭配,力求多重調控目標的集體改善;其五,要在短期提振投資的過程中繼續(xù)推進經濟金融體制改革,在短期風險下降的同時謀求長期結構性失衡的緩解和消除;其六,要在短期提振投資的過程中漸次放開公用事業(yè)、資源、醫(yī)藥及教育領域,為市場經濟的長期發(fā)展奠定基礎。

總之,在結構性放緩與周期性放緩并存的格局之下,中國經濟需要有所作為、短期突圍,唯有短期生存,才是避免長期中死去的必然前提。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