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城市化”或是經濟失衡的根源
2011-05-23 13:17:49 來源:亞太博宇
中國的城市化是在政府強力主導下、在扭曲的制度環(huán)境中進行的,城市化過程對城市化參與者、對整個社會帶來了收益的同時,也產生了廣泛、持久而嚴重的破壞性后果。例如擴大貧富差距,加大了社會壓力等等。城市化過程還有另外一個嚴重后果,那就是快速地摧毀農民的社會生活結構。任何時代的城市化,都會對社會結構產生重大影響。在當代中國,"中國式城市化"的負面效應,在很多人身上變成了災難。比如,城市化切割了無數家庭。在現有制度下,只有作為勞動力承載者的青壯年被允許臨時性進城打工。這樣,青壯年被從他的社會結構中拉扯出來,在孤身一人踏進陌生的城鎮(zhèn),農村相對完整的家庭生活和社會結構被城市化過程切碎。這樣的城市化過程是畸形的,這一次,農民失去的不再是看得見的,而是最重要的東西:生活本身。任何人的正常生活必然是以家庭為樞紐展開的。上億青壯年農民孤身在外打工,這意味著,也許有一半農村家庭的社會、文化結構處于高度不完整狀態(tài)。數億人的生活殘缺不全。他們可能確實多獲得了一點收入,但是,他們的生活質量卻未必有所提高。留守兒童相約自殺,就從一個側面揭示了鄉(xiāng)村社會被掏空、留守人群精神畸變的可怕景象。相比于看得見的物質收入,這種社會結構上的、生活的、精神的、文化上的損失是看不見的。事實上,看不見的那些東西,比如,相對完整的城市、鄉(xiāng)村社會結構,完整的家庭生活帶給人們的安全感,比那些看得見的東西更為重要,不論是對個人生活來說,還是對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來說,都是如此。換一個角度看,拒絕農民帶著他的相對完整的社會結構遷入城鎮(zhèn)的城市化模式,看似相對廉價,恰恰是目前經濟結構失衡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