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約評級機構方能化解“被獵殺”風險

2011-07-21 12:25:02    來源:亞太博宇

自國際評級機構穆迪在中國四處"插旗"之后,惠譽國際評級機構在18日一份評估35家中資企業(yè)的報告中表示,使用中國會計準則以及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是這些企業(yè)的主要劣勢指標?;葑u認為這35家中資企業(yè)在公司治理方面面臨壓力。這樣的聲音,不同于其他評級機構,此次惠譽將矛頭直接對準了中國金融體系準則。其在報告中稱,與使用中國會計準則的公司相比,使用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公司持續(xù)做假賬的難度更大?;葑u稱,選用"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師的公司應會讓投資者更加放心。分析認為,面對近期頻頻投來的"空頭炮",這些金融評級機構和美國政府"醉翁之意不在酒",做空的對象已經不僅是單個的中資股票,而是破壞中國金融體系的融資平臺。中國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有差距,這是這些海外機構和美國政府早就知道的事情,為什么偏在美國經濟復蘇遇阻時大肆宣揚,這背后的目的和野心顯露無遺。美國利用三大信用評級機構的品牌效應,打擊中國概念股在國際資本市場中的聲譽,最終目的是破壞中國資本體系中的融資平臺。對此,中國應該盡快地建立自己的金融評價體系。歐洲的做法值得我們學習。三大評級機構對歐元債券大肆唱空,引發(fā)歐洲政府的反擊。歐盟委員會金融服務委員米歇爾o巴尼耶聲稱:評級機構在歐洲市場上占有"過于重要"的地位,在歐債危機中影響"惡劣","假如某種分析及數據導致某國評級被調整,我們考慮強制性要求評級機構公布其分析數據",這項法案可能還將允許投資者在評級機構出現疏忽或違反操作規(guī)程時"起訴"它們。歐盟還將加強對評級行業(yè)的監(jiān)管,未來可能要求評級機構在公布主權評級調整前必須披露其所使用的數據及相關分析報告,以增加透明度。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